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專題

學運史

「知識份子是特立獨行的人,是能向權勢說真話、耿直、雄辯、極為勇敢及憤怒的個人;對他而言,沒有什麼世間權勢是龐大、壯觀到不可以批評、或直截了當地責難的。」後殖民理論大師Edward Said 在其《知識份子論》如此說道。他提出「知識份子」的最高價值,在於監察強權。早於七十年代,

香港學運已激起「火紅年代」的巨浪,當年學聯發起的各種活動,受到學生及市民大力響應,幾盡監察
之力。及後潮退,學運沉寂數十年,中間雖因八九民運再起暗湧,但隨至九十年代,香港學運仍如靜水,
海上無漪。近年,「反國教運動」和「922 大罷課」一石激起千重浪,引起全港關注,學運重新抬頭。
然而,學運如此浮沉數十載,如何歷見興衰……

編輯:葉考欣、黃雅婷  記者:郭燕美、麥智軒、李卓穎、梁銘恩

網絡傳訊 重掌主導

七十年代初,學生運動通過公開論壇、派傳單和發聲明等方法,宣傳運動細節和對外溝通。保釣運動當時能獲得全港關注,有賴各大報章集體撰文,指摘警方於「七七維園集會」中暴力對待民眾。傳媒一系列報導促使社會更關注保釣議題,參與運動的群眾亦不斷增加。警方在各界抨擊下,改變了其暴力鎮壓的方式,令「八一三」、「九一八」等示威不受干擾,亦改變了保釣運動的事態發展。其後,在89 年六四事件,學運汲取經驗,除了在校園內宣傳,亦開始以電台廣播呼籲聽眾支持北京民
運。雖然消息發放仍依靠傳媒報道,但學聯已懂得透過大氣電波,重掌運動主導權。隨著網絡的普及,學聯近年多利用網上平台,主動對外發放訊息,直接與公眾對話和聯繫,加快了訊息的傳遞,大大提高學運的公眾參與度。

目標轉移 關心本土

七十年代是學運的「火紅年代」,當時香港前途問題備受關注,各大學生會提出「認中關社」;及又釣魚台主權爭議激烈,學生為爭國家尊嚴,紛紛自發參與集會遊行。時至八十年代,學生仍心繫內地同胞,抗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血腥鎮壓天安門廣場。但隨至香港主權交移,學生焦點逐漸轉移本地,包括反對《公安條例》、反對清拆皇后及天星碼頭等,但運動規模已不及「火紅年代」。直至千禧年代,反高鐵、反國教及普選政改問題,再次喚起沉寂多年的學運,讓政府不得不停下腳步,聽取民意。

一路走來 抗爭手法漸趨多元

七十年代,學運抬頭,大學生關心社會和政治發展。不少學生以投稿評論方式交流及發表意見,參與度高。及後學運以集會方式舉行,維園更成為當時的集會勝地。八九民運,香港人在遠方聲援北京學運,並組織大規模的集會和示威遊行,動輒有萬人參與,當中「百萬人遊行」更令人印象深刻。學聯在1989 年6 月4 日發動罷課,抗議中國政府在北京天安門廣場以武力鎮壓學生,抗爭模式更見多元,包括集會遊行、到新華社抗議、籌款活動和罷課等。但六四之後,學運沉寂,再無八九時的勢頭。直到千禧年代發生「保天星」、「反高鐵」等運動,漸見甦醒。「反高鐵」事件中,首次出現五區苦行等另類抗爭手法。透過網上動員,更有達8000 人包圍立法會。2009 年由學生組織「學民思潮」發起「反國教」運動,連續9 天佔領公民廣場,高峰時更有12 萬人留守,成功阻止政府開展國民教育科。近日的「雨傘革命」更幾乎糅合了歷年所有的抗爭手法,包括:罷課、公民抗命、集會和佔領公民廣場,當中以「佔領街頭」為特點,以圖癱瘓交通換取與政府對話,高峰時有達20 萬人佔領金鐘、銅鑼灣及旺角等街頭,運動更以「理性、和平、非暴力」的抗爭方式取得國際注目。

學運方式雖變 但群眾仍是成功關鍵

學運方式雖離不開集會和遊行示威,但群眾壓力往往是運動成功的關鍵。保釣、「反貪污、捉葛柏」和「金禧」等運動經過民眾長期抗爭與示威,六四學運有超過一百萬港人示威聲援,才能逼使當局面對市民訴求。踏入千禧年代,新一代青年積極投入社會運動,保留天星及皇后碼頭運動都非以一貫的社運思維進行。儘管參與運動人數不多,但連續的佔領和衝擊令傳媒廣泛報道,引起社會關注。到後來的反高鐵運動更是突破了泛民一貫嗌口號的激憤,將多元和藝術文化帶到示威現場,真誠苦行及強硬衝擊都逼令政府面對群眾。今次的雨傘革命,有集會人士以塗鴉、唱歌、拉小提及繪畫等藝術方式支持學生,再以網絡24 小時發放消息,讓
國際關注事件。雖然反高鐵失敗,反國教只能讓政府暫停開展國民教育科,但這一切都是新生學運的重要經驗。不論是次雨傘革命結果如何,都會為新一代學運寫下重要一頁。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傘下罷課 無懼淚彈爭普選

創網容易守業難 新網媒各施其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