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走進另類教室 學習綠色生活

教室給你的印象可能是沉默、死寂,但你有否想過有教室可讓你學習人與環境的關係,探索生命的價值?生活書院就是如此。創辦人之一的嚴惠英(Eno)指,學院除了讓學員學習人與動植物的關係外,更希望他們能放遠眼光。走進「綠色教室」,或許能為你的「生活」重新下定義。

記者:鄒詠詩  編輯:黃凱天

親身體驗 重新認識大自然

位於上水雞嶺村內的「自然脈絡」,不時會舉辦一些關於綠色生活的工作坊、生態導賞和體驗營等。導師何佩琪(阿佩)認為自然與人的關係十分密切,故希望透過活動讓學員親身感受並重新認識大自然。很多人對農場的印象都是辛苦、熱和累;但阿佩認為:「有好多事唔能只睇表面,必需親自動手做,先知道箇中奧妙」。她憶述,曾舉辦以荔枝殼染布的工作坊,初時大家都以為會染出鮮紅色,怎料最後變了啡色。因此阿佩相信,「只有親身體驗,才能發現大自然的美」她有不少參加者都非常享受做農務的過程,特別是小朋友,「我記得一次教小孩用柴火煮食,由於好多小朋友都是第一次劈柴,所以表現十分興奮,全程拿住柴刀不停咁劈,十分可愛。」

尊重環境??善用身邊資源

除了體驗大自然的活動,阿佩更希望參加者能學習善用資源,將廢物循環再造以滿足生活所需。例如在秋季人們常吃柚子,但把吃完的柚皮扔掉實在太浪費,他們會希望學員學懂善用「垃圾」,從而反省平日對環境的傷害。在一個柚皮工作坊中,學員製作了柚皮燈籠、清潔劑及拓印香囊。「以前未試過用廚餘製作用品,更從未想象柚皮可以有咁多功能!」其中一名參加者曾輝傑續指雖然柚皮製作過程簡單但實用。「走出農場,在校園中我們繼續學習如何運用已有資源。由生活書院舉辦的手造書工作坊,教參加者如何利用舊材料製作獨一無二的手造書。導師葉洛民(Walkman)認為,社會上已經有太多的資源,我們應主動利用。為了預備是次課堂,她向朋友收集了多年未用的單行紙,過期雜誌及海報:「呢次工作坊我都唔洗買素材!」Walkman希望參加者能以簡單的方式學習運用生活素材,製作獨特的日用品。參加者Joey認為,工作坊很有趣,亦打算回家用用家中的物料進行嘗試。

「生活」教育 彌補日校不足

另一間提倡綠色生活的「生活書院」選址於大埔的空置校舍,在課室中推廣生命、環境及文化教育。提及環境的教育,人們很多時只想到環保;但負責人Eno認為,環境講求的是共生的概念,重視人與動、植物的連結。她舉例:「書院農場唔用農藥耕種,除了環境污染同健康嘅考量外,亦為左減少對其他動物嘅影響,同昆蟲共享食物」。學習與生物共享地球資源,Eno認為這是環境教育中最重要的一課。

談及生命教育對「人」的重要性時,Eno批評,本港教育過於功利,未能令學生從小為自己訂立一個宏觀的生命志向,從而在長大後容易迷失自己。「很多時老師只會教你讀好書,將來搵份好工,但從來冇老師會同你討論將來對世界嘅貢獻。」故他成立生活書院,希望「令大家目光放遠一點,不要只側重於學術上的知識」。

不過,現時這些另類課堂多以一至兩次的體驗式活動為主,Eno認同欠缺持續性,未必能深入地埋下教育「種子」。長遠而言,Eno認為需透過家長教育及老師培訓,讓他們明白生活書院背後的理念,並將概念帶進學校的課程和家庭的實踐,才能達至更好的教育效果,這亦是他們未來發展的大方向。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學海揚帆 赤航仔新出路

民怨積累 惹全民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