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有機農業教育「有機」了嗎?

食物安全一直備受市民關注,標榜天然及健康的有機農產品雖然價錢較昂貴,卻大有市場,吸引不少農夫甚至是外行人轉投有機農業。惟坊間開辦有機農業課程機構不多,且課程內容脫節,難以幫到有機農夫發展。

記者:湯澤洋 編輯:余庭瑋

現時除漁農自然護理署提供免費知識講座和耕作技術示範外,只有香港有機生活發展基金會、菜聯社、綠田園基金等農業組織自發舉辦有機農業「入門課程」。此類課程一般由經驗豐富的導師教課,結合理論和實踐,協助有興趣的農夫邁向專業化耕作之路。

 

課程貴且不新

六年前,佘常生看好有機農業市場的前景,於是將自家養殖場改造為有機農田,自己也從零開始學習有機種植。

佘先生說他曾兩次與此類課程「失之交臂」。剛剛轉型時,他打算報讀入門的有機農業課程,奈何學費太貴,只能另覓他法。,奈何學費太貴,只能另覓他法。「?時兩個月的入門課程要2000元學費,我真係唔捨得,最後只好選擇漁護署?免費講座,課後向農友借少量種子回家試耕」。

近年,他本想再報讀課程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但詳細了解後發現,「每年課程內容都一樣,已經失去吸引力了」。佘先生提到,最近有機農夫都開始選用溫室大棚種植,新的耕作方法能有效防蟲增產,亦伴隨新的困難。「但課程設置仍不改進,農夫有疑問都很難解答到,上課肯定獲益有限」。

務農六年,佘先生主要通過漁農署講座了解種植技巧,並向其他農友請教經驗。他說自己曾因缺乏處理植物病變的知識,只能放棄成片受感染豆苗農地,幾年後才向農友學到有效防治方法。隨著技巧的日積月累,他的收成日益增加,近年開始在農墟銷售有機蔬果。

 

課程轉型遇瓶頸

今年9月,由菜聯社及香港有機生活發展基金合辦的「有機農場建設和管理課程」,更因報名人數不足而尷尬停班。自2003年開課,如此遭遇還是首次。

今年的課程本應在9月10日開學,每週日上課,只需80%課程出席率,便可以在兩個月後畢業,並獲得兩間主辦機構頒發的畢業證書。

菜聯社項目經理林小姐解釋,課程自03年開班,隨?不少農友都修畢課程,報讀人數不斷減少。「今年我們決定將課程轉型,希望農友學習農場建設和管理」。她無奈地說,「沒想到報名人數未過半,今年的課程不會再開辦了」

已有兩年有機耕種經驗的農友Natalie認為,轉型後的課程因無助解決農夫的實際需要,故無法吸引農友報導。她表示,日常耕作中,農夫遇到的問題都是突發和多變的,比如未遇過的蟲害如何處理、新型的有機肥如何使用,遇到類似難題時,「農夫最需要的是有經驗的人到實地調查原因,然後指導及講解處理方法。如果每週只能見導師一面,課程根本不能提供實際幫助」。

佘常生憑藉累積經驗成功轉型,但早期因缺乏相關知識農場收益不高。(湯澤洋攝)
佘常生憑藉累積經驗成功轉型,但早期因缺乏相關知識農場收益不高。(湯澤洋攝)

「我只是為證書」

「對於農場,員工有畢業證書可以更好提升其專業形象;而如果是入行新人,證書會是你工作機會的敲門磚。」崔坤成說。

崔坤成是田媽媽有機農場的技術管理人員,今年他報名了「有機農場建設和管理課程」,但無奈接到停課通知。談到報名原因,他坦言「這是老闆的要求,我只是為了獲得證書」。

此農場管理主任陳啟泰先生也談到,「持有有機課程畢業證書,已經成為大多數農莊的招聘條件」。一年前陳先生也是為了求職,專門參加「有機農業入門基礎課程」。他介紹,課程有72學時,費用3000元,每週六講解有關理論知識,週日到粉嶺的農田實踐。畢業後,他成功獲聘,但他認為自己只能算「半個農夫」,因為「課程知識太淺,只能讓無基礎的新人入行,但滿足不到實際耕作需求」。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港產動畫師闖重重難關

踏扁帶走過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