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專題

岩洞發展隱藏的危與機

政府近年積極尋求更多土地供應,並計畫發展地下岩洞,安置社區設施,將土地進行多層發展,疏導人流和車流。

岩洞開發在香港已不是新鮮事。1995年竣工的赤柱污水處理廠、位於港島中西區的廢物轉運站,以及狗虱灣的爆炸品倉庫等,都是香港成功建成的岩洞項目。有工程師指,近年本港岩洞運用並不多元化,應仿國外新穎的項目大力發展;但有學者認為開發岩洞作用不大,而且範圍有限,成效甚至低於發展地下空間。

記者:湯澤洋、陳子楠  編輯:葉考欣

 

走進剛通車的香港大學站,如果細心留意兩側牆壁,就會發現它呈馬蹄形狀。這新啟用的地鐵站其實位處岩洞之內,是全港最深、最大的山洞式車站。土木工程拓展署的工程師岑家華解釋,馬蹄形是岩洞設計中最常用的結構。

 

岩洞發展有「機」 助本港釋放土地  

岑家華表示,岩洞是人工在山體開挖的大型洞室,並非天然形成的溶洞,「岩洞屬於隱藏的土地資源,可安置不同設施,為城市發展騰出更多地面空間」。

土木工程拓展署於2011年繪製一幅全港岩洞發展適合性地圖,該地圖顯示約有三分二的土地適合發展岩洞,進一步說明岩洞具備發展潛力。土木工程拓展署高級工程師何英傑指,香港有山的地方大部分都適合開挖岩洞,而其中位於市區邊緣的山地發展潛力最大。

他指本港運用岩洞已不是新鮮事,但近期才開始大型和有策略的發展,「土木工程署從2012年9月開始,進行岩洞發展長遠策略研究,重點將放在香港岩洞的可持續發展」。

他續指岩洞發展需長期研究,有助城市逐步釋放土地,但因項目發展時期長,無法及時解決土地問題。例如去年年底政府計劃將鑽石山配水庫遷往岩洞,但單單研究其可行性就預計需時2年;而完成項目研究後,又需要數年開展實地勘測和設計工作。

 

借鏡瑞士 讓岩洞多元發展

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於去年10月到瑞士和法國進行考察,岑是隨行的一員。岑十分讚賞瑞士利用「洞」發展的建築,「印象最深刻的是岩洞內一所大型物理研究所,它充分利用了岩洞的特性」。他解釋說,岩洞內的溫度大約在21至23攝氏度之間,而且濕度常年穩定,能為精密的科學儀器提供良好的保存環境。

瑞士在岩洞開發的經驗豐富,不單發展研究所,還有檔案室、餐廳、會議廳等。相對於香港,他認為香港岩洞項目發展較單一,多是用於放置污水處理廠等厭惡性設施。但國外的成功例子,印證了岩洞有其他發展的可能性。他提到以山多聞名的挪威,亦有一所位於維克市中心的岩洞運動場,面積超過一萬四千平方米,是舉辦1994年冬季奧運會的場地,「香港的岩石條件良好,甚至比挪威的岩石更加堅硬,亦具備建設此類設施的可行性」。

面對國外已有很多實際及創新的岩洞項目,香港現在才剛起步,何英傑指政府應早日做好岩洞發展的早期規劃,讓土地供應鏈得以持續發展。

岑透露現時政府有較大興趣將檔案處遷入岩洞,有望成為本港首個遷入岩洞的非厭惡性設施。此外,他認為物料倉庫、數據中心等亦適合遷入岩洞。

 

岩洞成本高 成效低

對於岩洞是否適合香港發展,香港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陳文鴻卻有另一套看法。他直言岩洞發展成效值得商榷,「將個別設施搬遷至岩洞,在技術上可行,但始終成本高昂,騰出的土地空間有限」,他認為修建地下空間的成效比發展岩洞更大。

陳指出香港多山地區遠離市中心,交通不便,開發岩洞會因石料運送及人力投入增加其成本,因此不適宜開發。對於國外城市正積極發展岩洞的說法,陳有所保留,「首先,找到合適的山體不容易;其次是岩洞內不可住人,商業活動較少,這些問題均局限岩洞發展」。

因此他建議採用地下空間代替岩洞,可有效減少對地面土地的需求,「地下空間處於市中心,可增加土地立體利用,提升人流量的同時,亦能促進零售業發展」。他認為跑馬地、九龍公園和維園均是發展地下空間的理想地點。

陳亦批評陳茂波法國之行實屬「捨近求遠」,因為日本東京已有舉世聞名的八重洲地下街,其面積超過十萬平方米,「日本正正是個好例子。現時國外已開始重視建設性規劃,以項目帶動附近地區發展,但香港的規劃仍然傳統」。

 

 

岩洞發展爭議-消防安全

對於發展岩洞,有不少商鋪對岩洞的消防安全有所擔憂。香港大學站內的商鋪店主鐘女士表示,該站雖然設有防火層,但其走火通道較長,逃生路途較遠。對此,岑家華直言,消防安全將會是岩洞發展的一大挑戰,「香港目前並無一條針對岩洞安全的消防條例,現時只能使用樓宇消防指引,但舊的條例對高密度的岩洞設施來說,仍缺乏規範」。他希望政府能盡快完善法例,以配合岩洞發展的需要。

有報道曾指出,因地下空間、礦山和岩洞等地方有較高濃度的氡氣,大量接觸氡氣會增加癌症風險,因此岩洞不宜長期逗留或居住。對此,岑先生認為只要岩洞內有適當的通風系統,便可提升內部的空氣質素,「國外已有成功的例子,例如芬蘭的岩洞游泳館、墨西哥的岩洞餐廳等。這都能證明岩洞有安全開發的潛力,重點在於岩洞的設計與規劃」。

 

 

土木工程拓展署展出的岩洞設施模型,該作品的創作靈感源於瑞士Pionen數據中心。(湯澤洋攝)
土木工程拓展署展出的岩洞設施模型,該作品的創作靈感源於瑞士Pionen數據中心。(湯澤洋攝)
何英傑認為政府應善用岩洞,讓岩洞得以多元化發展,不能再拖。(湯澤洋攝)
何英傑認為政府應善用岩洞,讓岩洞得以多元化發展,不能再拖。(湯澤洋攝)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樂遊西環 戲演社區

假離婚騙公屋 體恤安置成上樓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