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視障人士的水墨畫

「球道是白紙,球就是墨水,你的手臂便是筆。將保齡球擲出就像在畫一幅水墨畫一樣。」保齡球班教練Samuel如此形容視障人士打保齡球。一幅上佳的水墨畫並不講究仔細的畫工、細膩的筆觸,而著重畫中有詩的感覺。同樣地,所謂姿勢、技巧在視障人士前都「黯然失色」,他們習慣了黑暗,能依賴的只有「感覺」。

 

文字、攝影:李雪瑩 編輯:李晟謙、鄭秋玲

 

視障人士初接觸保齡球運動,面對最大的困難是無法準確判斷距離和方向,但這偏偏是打保齡球的關鍵。「剛開始打保齡球時,我常把球擲到旁邊的球道。」視障保障保齡球手呂守仁回憶道。但他指只要過了這個瓶頸位,手臂就真成了筆,可以揮灑自如地打保齡球。

 

心理障礙難克服

對於視障人士,對球的「感覺」可以用經驗培養而成,但克服心理落差的能力是「修煉」不來的。「我初初不想用手杖,心裡不想承認這個(失明)事實,外出時經常撞到人。」守仁說。他續稱,知道很多視障人士打保齡球時心理上都感到很困難,但這取決於教練如何鼓勵他們,傳遞積極的信息。對一些剛開始接受保齡球訓練的視障者,Samuel常把球擺得很近,再慢慢增加距離,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

Samuel說最希望他們可以用正確的姿勢擲球,他解釋道:「正常來說,在擲球的瞬間,左腿應該彎曲,而右腿應交叉到左腿後方控制平衡,這對掌控球的方向有很大幫助。」但由於雙腳交叉放置會給視障人士帶來不安全感,他們大多不會主動嘗試,要達成這個願望甚為困難。

 

四年努力終奪冠

守仁因患上視網膜色素變性,退休後完全失明。年過古稀的他身型高瘦,臉上的皺紋寫滿滄桑,但看起來像剛到耳順之年。守仁的心態年輕,熱愛生活的程度絕不亞於一個朝氣蓬勃的青年。玩了四年保齡球,他在剛結束的《第五屆共融之樂保齡球比賽暨第四屆香港盲人保齡球錦標賽》中拿了冠軍。

訪問當天,守仁正在練習投球。他選好一個合適重量的球,然後走到了距發球線約兩米半的位置。在導向員的幫助下,他確定好方向,左臂抬起與肩平齊,微微曲腿後身子前傾,右臂向後擺,到達發球線後向前甩動手臂,擲球。整套動作雖有些僵硬,卻成功打中目標。「你看,如果不是預先知道,你看不出來守仁是完全失明的。」保齡球場的項目助理黃美玲讚道。她說一般視障人士都站在發球線前,邁上一步便可,他是唯一一個從助跑道出發的人。

 

缺乏資金 盲人運動難發展

「兩年前,這裡試過只有兩個人,現在基本能維持到10個(學員)」,美玲面泛笑容地說。但談起擴張保齡球會,她一臉無奈,「其實很多人因為朋友而來玩,我們最主要的宣傳就是一年舉辦一次的『共融』賽事,希望能鼓勵更多視障人士參加吧。」

目前香港盲人體育總會的資金主要來自董事會捐助和每年4月份的公開籌款活動。政府在2015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到給全職運動員發放一次性獎金,無奈視障人士中並無全職運動員。尹漢彥曾在2010年殘奧會上為香港視障保齡球隊奪得金牌,也只獲得來自恒生的4萬元獎金,政府並無任何資助。由此來看,特首梁振英的「體育界無經濟貢獻」的言論也許由衷地發自肺腑。

視障保齡球按照運動員的失明程度分為B1、B2、B3三級,B1級是全失明選手,可在導向員和導向桿(輔助視障者定向移動)的幫助下完成比賽;B2級選手可識別手的形狀,可藉助到香港;B3級選手完全遵循正常人規則。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青年軍組織欠透明 重紀律如軍訓團

四圍講故重現社區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