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人物

唱故事的古人 陳先松

「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這句話出自故事「爛柯山」。故事講述有一個樵夫進山砍柴,見兩神仙對弈,看得忘了時間,等到下完棋,才發現自己手裏的斧頭已經爛掉了。眼前這位身穿明末清初的鳳陽漢裝,操持六百年前金陵官話,居江南四合院的房屋中的陳先松先生,閒暇時節低吟淺唱地戲,餘音裊裊,不絕於縷……

文字、攝影:申開顏   編輯:林詠雪

 

貴州安順地區生活著一群屯堡人,又稱「京族」或「鳳頭苗」,是朱元璋發兵平定西南後,下令屯田戍邊後聚居的後裔。他們生活在大山之中,與世隔絕,一直以明朝的生活模式活至二十一世紀,漸漸形成了典型的文化孤島,而陳先松則是其中最完整的活化石,抵住時間巨輪,努力保存屯堡。

 

偷把山歌唱 接通外界

幾百年來,屯堡人被落後的少數民族圍繞,他們大多為求安定,選擇封閉自守。「少年時,有位同族哥哥與外面的人唱山歌,被父母用火鉗烙臉。」陳先松憶述道。「而我家境貧寒,父母忙於生計,無暇顧我,才得以去山那頭,和外人對歌,那時才第一次看到現代服裝。」他看到原來女人可以穿得像男人一樣,對活在封閉世界的陳先松來說,甚是新奇。

 

少年學戲 苦中作樂

地戲是屯堡人的一種戲曲,又稱「跳神」,與屯堡一同出現於十四世紀。陳先松擔任地戲的「神頭」,負責整部書的排演和指導。他自喻風流才子,從唱山歌到耍地戲,都能將兩者恰當融合。

陳先松早年學習地戲的經歷,可謂有苦有樂。「我十三歲就開始跳地戲,生旦凈醜都會。」陳先松說到老本行頓時眉飛色舞,「那時,每日黎明時分,最怕聽到父親解戲具袋的聲音,意味著又要起床練基本功了。」此時,陳先松眼中閃過一絲狡黠並說「有時我會裝作練功,待父親走後,就帶上面具去嚇鄰居家起床放牛的小孩。」

但一談到昔日唱戲的日子,陳先松的眼眶漸漸紅了。在1980年,他有一次去縣城唱戲,唱七天,每天四個鐘,而身上只有僅僅兩塊錢。「地戲表演十分辛苦,真的是吃不飽」,淚水漸漸溢滿他的眼眶,他幾次想開口續說下去,卻又止住,仿佛不願繼續回憶生活的窘迫。被問及為何不中途放棄,他雙眼一亮,毫不猶豫地說「既然選擇了去唱,就不能退縮」。

 

百萬不換 伴隨半生的面具

陳先松後來生活的天龍鎮,因為屯堡文化的特殊,2000年被開發成了旅遊點,遊客絡繹不絕。「前些年,有一位浙江遊客出資一百萬,買我收藏的面具,我都不願意。」演地戲用的面具,就如畫家的畫筆,陳先松清洗他收藏的面具時,神態自若,就如同陪伴平生摯友。「封侯難買仁和義,富貴難隔兄弟情……」一個個音符從他嘴裡慢慢掉落,在屋內迴轉不停。在陳先松眼中,面具盛載著太多關於青春的回憶。

 

自學普通話 讓世界都聽到「地戲」

屯堡人的母語是明朝時期的南方官話,陳老先生為宣傳地戲竟自學了普通話。「不學普通話,如何接受媒體訪問,翻譯也不懂地戲行話。」每當有人來屯堡進行學術研究,陳先松都自願陪同,最長一次長達三個月,毫無報酬。「我還叫那個廈門大學教授來我家吃飯呢,他怕麻煩到我,怎麼都不願意,風土人情靠品嚐當地食物的嘛。」

在芸芸眾多的徒弟當中,還有遠洋而來的法國人「老倍」。2012年3月,老倍為備演一齣名為「臉譜」的戲,特地遠道而來,尋師問教。陳先松主動挑起了教外國學生的擔子。「不求老倍學得地戲精華,只望他能將地戲帶出中國,讓白皮膚的人都知道有地戲的存在。」他露出豁達的笑容。

 

慨嘆屯堡人不願學戲 地戲恐失傳

「觀眾看不懂,專家看不夠,演員難學會」,是地戲公認的一大特點。儘管陳先松現任教於兩個天龍中學少年班,還收了大學生為徒,但是他意識到會真正傳承這種文化的人,寥寥無幾。

「你願意穿鳳陽漢裝學唱地戲嗎?」,「不願意,在同學中顯得怪異。」陳先松十五歲的孫女周甜說。原來九十年代後,屯堡學校與當地學校融合,屯堡後輩和外人相處時,大多試圖擺脫「古人」的身份。坐在爐火邊的陳先松聽到孫女的回答,一聲不吭,撲朔的火光隱約照出他眼中的淚光。「現在外面的世界誘惑多,屯堡年輕一輩難以靜心學地戲了,基本都是淺嘗即止。」陳先松止不住歎息,「按規矩地戲不收村外弟子的,但這幾年慕名求教的人我都教,不然地戲處境便更加困難。」

 

抽筒子煙是陳先松閒暇時最大的愛好。(受訪者提供)
抽筒子煙是陳先松閒暇時最大的愛好。(受訪者提供)
元宵節前、春節後,屯堡人都會跳地戲,主要是為了驅邪避災和娛樂。(受訪者提供)
元宵節前、春節後,屯堡人都會跳地戲,主要是為了驅邪避災和娛樂。(受訪者提供)
屯堡人製作地戲面具很講究,面具需用丁香木或白楊木精雕細刻而成,面具亦需要經過「開光」,將其昇華為神。
屯堡人製作地戲面具很講究,面具需用丁香木或白楊木精雕細刻而成,面具亦需要經過「開光」,將其昇華為神。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中西刺繡交織 傳統與創意的揉合

因快樂而成功的插畫女孩 魏寶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