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性教育過時 性小眾成禁忌

現時性教育為「德育丶公民及國民教育」課程其中的一部份,教育局建議學校按需要教授。而同性戀、跨性別等性小眾的議題卻一直未被加入到課程,有團體認為性教育的「質」和「量」都不足,學者則批評政府只是應酬式教學。

 

文字、攝影:陳子楠 編輯:林美欣

 

性教育如清單任務 「剔一剔」就完成

教育局在2012學年於初中課程新增的生活與社會科中,設有「知情識性」的學習單元,課程涵蓋「戀愛認知」和「性態度的培養和發展」,設有延伸部份討論性騷擾行為、網上色情陷阱等題目,和探討意外懷孕的後果及影響。然而,同性戀、跨性別等敏感議題未有正式納入課程,由學校、老師決定教導與否。

香港性教育會副會長吳敏倫教授指,很多中學都看輕性教育,不願意花時間教導與學生無關,且無需考試又無助升學的課程,「老師寧願跟學生多做幾條數。」關懷愛滋項目經理(青少年團隊)何冠雄表示,校方為滿足教育局要求,好像跟清單做事,邀請相關機構到學校舉辦講座當作完成任務,「像是按著教育局要求的清單做事。」他補充,基本的性教育內容已經不足夠,更遑論深入討論性小眾知識。

現時為中學生的同性戀者Yui及Pinky表示,同性戀等性小眾問題只會在通識課討論,大部份同學初中時在這方面都是零知識。Yui更指,自己對性別認知的了解只是來自互聯網和身邊的同性戀者。任教中學通識科的方老師認為性教育時數的確較少,但指學校把性教育排在較後位置處理是無可厚非,因為「性」只佔道德教育課的少部份,加上常規課程的進度已經非常趕急,根本沒有多餘時間教授。

 

課程內容不合時宜

教統局在1997年時編訂的《學校性教育指引》,當中列明辦學團體可按辦學理念,自行編制教材。何冠雄指,部份學校會將「性」負面化,例如老師會把「性」比喻為珍寶珠,若要將自己吃過的珍寶珠遞給鄰座吃,同學都會因為衛生問題而拒絕。他認為老師的教導有時容易讓學生有錯誤的觀感,認為性等同噁心。他補充,性課程完全脫節,ICQ仍出現在教學資源庫裏,可見政府根本沒有檢討和更新現行課程內容。

吳敏倫稱,現時性教育的課程內容不合時宜,學生的性知識可能比老師更豐富,課程內容必須與時並進,「學生都識帶安全套,還用學校教嗎?」性教育課程應包含一些小眾問題,如同性戀、跨性別、性虐待等。

方老師承認課程內容過時,但學校是教授專業知識和建立正確價值觀的地方,應擔當權衡角色,以單向式課堂或講座教導「性」,保持嚴肅的教學氣氛。另外,互動教學會令教師感到尷尬,因為學生對教師私生活充滿好奇,擔心有可能會被問及教師個人的性生活或性經驗。

 

性小眾成禁忌話題

Yui和Pinky均認為中學性教育課程落伍,同時認為教師質素參差,「如果老師對同性戀有偏見,他如何教學生正確的價值觀?」Pinky就讀的佛教學校對同性戀話題有所避忌,她又表示得悉有天主教學校不但未有教授性知識,同性戀更是禁忌話題。

何冠雄指,有些學校邀請嘉賓舉行講座,事前會先審查內容,把他們認為敏感的跨性別及家庭暴力題材刪除,更要求講者不能談及性小眾問題。曾經有機構進行學校外展社會工作,當講者一談及同性戀,校方就立即結束講座,並要求講者離開。

 

性教育是「不為」非「不能」

方老師表示,要真正令性教育向前行,先要從家長入手。有不少家長認為性教育間接鼓吹子女發生性行為,他們會在校董會上批評課程,更會點名指責有關教師,令教師承受不少壓力。

何冠雄指,性教育爭議性大,加上影響不是即時性,現行政策一成不變,「政府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只是願不願意做。」吳敏倫則期望,政策不要再原地踏步,社會能夠多關心性小眾。

吳敏倫認為,社會必須摒棄根深蒂固的性偏見,性教育的目的是要傳遞正確的性知識。
吳敏倫認為,社會必須摒棄根深蒂固的性偏見,性教育的目的是要傳遞正確的性知識。
關懷愛滋會定期到蘭桂坊進行教育工作,向青少年派發安全套。安全套的包裝會因應節日而有特別設計。
關懷愛滋會定期到蘭桂坊進行教育工作,向青少年派發安全套。安全套的包裝會因應節日而有特別設計。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建傷健人士互助平台 80後視障創業者 崔宇恒

借一隅書香 追尋被壓制的自由 鄧子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