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同工不同酬 醫生盼薪酬與公務員掛勾

「還醫生一個公道」,過千名身穿白袍的公立醫院醫生於10月在伊利沙伯醫院靜坐,抗議醫管局未有跟隨公務員機制為醫生額外加薪3%,是繼07年爭取同工同酬後的大型靜坐行動。事後醫管局雖答允加薪,但事件引起各界思考公立醫院醫生薪酬機制漏洞。醫療界人士指,長遠希望將公院醫生薪酬與公務員掛勾,省卻每年檢討制度的繁瑣程序。

記者、攝影:姚慧儀   編輯:廖欣楊

 

薪酬未隨公務員上調 醫生喊不公

醫管局在成立初期為吸引公務員醫生轉為醫管局醫生,將公務員福利如房屋津貼、長俸等折現成現金,變相為醫生加薪加3至6成。政府曾承諾醫管局醫生的薪酬與公務員維持相約水平,故自從2002年醫管局首次跟隨政府公務員減薪及削減福利後,往後每次公務員加減薪時,醫生的薪金都會作相應調整。

今次挑起的醫療風波,源於政府按薪酬水平調查結果,決定讓月薪9萬4千元以上的高級公務員額外加薪百分之3,卻不包括醫管局轄下員工。在醫生靜坐抗議後,醫管局決定動用儲備追加薪酬,為約3000名醫生及行政人員加薪,預計每年涉及開支約2億元。

立法會醫學界議員梁家騮認為,事件反映政府與公院醫生對工作及薪酬意見存在分歧,「公院醫生的薪酬永遠接不上私人市場水平,政府當年美其名為提高效率而成立醫管局,但忽略醫生行業的獨特性,漠視了公院醫生的需求。」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陳沛然亦贊同說法,「過去多年公院醫生均與公務員同時加薪,而醫生一向守規則,跟隨公務員減薪,即使沙士時期都沒要求加薪,可是現在突然反口,實在說不通。」他認為政府絕非無良僱主,但事件上反映其對醫生欠缺尊重。

 

公院醫生為滿足感留守

私營醫院薪酬比公院高1倍,但醫生的工作量卻大相逕庭。仁安醫院副醫務總監梁國齡指,受歡迎的私院醫生一天平均診症30個病人, 而陳沛然則試過在公院3小時內面診42個病人,並在完全失聲的情況下面診20個病人。

陳沛然指,公院醫生普遍不敢輕易請假,因怕增加同事的工作量。他認為政府明知公營醫療系統人手不足,仍不願花錢聘請更多醫生,令每名公院醫生工作量極大。他的妻子本來亦是公院醫生,但在懷孕期間因工作壓力太大而轉到私營醫院工作,陳沛然說這些例子並非冰山一角。

醫科學生需在公立醫院實習,正式成為醫生後,普通科醫生須每月輪班留守醫院6次;而專科醫生則是4次。專科醫生要兼顧醫管局轄下的專科門診工作,而手術則在醫院進行,故有時需在手術後立即趕往診所繼續工作,陳沛然坦言忙得不可開交。

面對同工不同酬的情況,有醫生萌生去意,亦有部分甘願留守,陳沛然指,「公院可以照顧很多低下階層的市民,能幫到他們,滿足感難以比擬。」伊利沙伯醫院耳鼻喉科部門主管莊厚明醫生,是當年由公務員醫生轉為醫管局醫生的一員,他亦寧願留在公院服務基層市民,放棄到私院賺取高薪,莊表示頭頸部腫瘤、喉癌等癌症手術費用很大,曾聽過有病人去私院找一些知名醫生,收費高達100萬,「但公院只收住院費,幾百元已包手術法。」

 

醫生:檢討薪酬制度

陳沛然及莊厚明均認為錢並不是公院醫生留守與否的最大原因,工作環境、家人、上司等因素對醫生去留亦有很大影響。但他擔心政府若不肯付出更高薪酬,難保部分公院醫生有一天亦會離開。「不斷開會議、每年調整薪酬是很麻煩的事」,他認為一個行業若有人離開,加花紅及薪酬或可把他留住。

梁家騮表示,醫管局上下都希望跟隨公務員薪酬水平,「一來運作會變得更簡單,二來因為公院醫生面對龐大公營服務需求下的壓力,理應獲得更多保障」。他促請政府檢討薪酬制度,甚至長遠將公院醫生薪酬與公務員掛勾,以挽留公院醫生。

醫管局2015年的公共醫療開支經常性撥款為500億,梁國齡表示政府在資源運用上有困難,面對公私營醫生薪酬差異問題上,需在有限空間中找到立足點。

10月的靜坐抗議中,公院醫生高舉「怒」字,批評政府違反原則,要求討回公道。
10月的靜坐抗議中,公院醫生高舉「怒」字,批評政府違反原則,要求討回公道。
伊利沙伯醫院耳鼻喉科部門主管莊厚明指, 但很多後輩尚要在醫療行業工作,機制不公對他們影響很大。
伊利沙伯醫院耳鼻喉科部門主管莊厚明指,
但很多後輩尚要在醫療行業工作,機制不公對他們影響很大。
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陳沛然認為,如非必要都不欲再花時間爭論薪酬制度。
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陳沛然認為,如非必要都不欲再花時間爭論薪酬制度。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無黨派政治素人參選 為居民發聲

以手中沙 說眾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