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歷歷在「木」── 時間下的淘汰者

木工手藝曾是一門不可多得的謀生技能,但隨著社會逐漸淘汰木製基建,加上木廠向北遷移,使木工變成了香港其中一個夕陽行業。如今,有人視獨門手藝為謀生工具,卻慨嘆再難聯想未來,甚至不願授業予下一代;另一邊廂,卻有人沉迷傳統工藝,視之為創意工業,甚至是終身事業。夕陽餘暉當中,是否尚存希望?

記者、攝影︰黃麗嘉 編輯︰許卓非

舊工藝難以為繼擁有逾百年歷史的木器老店泗祥號,可謂油麻地新填地街的老街坊。第四代傳人何國標自小跟隨父親入行,專心致志坐在機械鋸前,逐漸斑駁的銀髮見證了祖業興衰。泗祥號內放滿形狀不一的木材,從前它們都被打磨成「律囉」(block)──在船上用作把巨型貨物吊起的木製滑輪。隨著船運業式微,加上工業進步,木船逐漸被貨櫃船取代,船上的「律囉」採用鐵製,木「律囉」很快便被淘汰。泗祥號無奈之下改做電錶板、拍賣槌和固定冷氣喉的木圈等物品維持生意。

直至何國標這一代,泗祥號仍是子承父業的家族生意,他的父親更依舊坐鎮店中,然而對於授業給下一代,何卻不為所動。他理性地指出,木工行業的未來並不樂觀,加上後繼無人,行內青黃不接的情況比比皆是。年輕人能接觸確是好事,但大多時只是「三分鐘熱度」的興趣,何直指若單靠「興趣」二字,不是謀生之道,不足以吸引年輕人入行,「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結業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沒有甚麼可惜不可惜。」即使子女願意繼承手藝,何也不願他們在木匠即將被歷史淹沒之際入行。

百年木器老店泗祥號隱沒市井,見證油麻地的變遷。
百年木器老店泗祥號隱沒市井,見證油麻地的變遷。
何國標笑指自己曾經想加入天文台,從事木工行業並非首選。
何國標笑指自己曾經想加入天文台,從事木工行業並非首選。


老匠人豁達看未來

青春工藝的名字充滿朝氣,位於土瓜灣鳳儀街的舖外放著一張藤椅,椅上坐著一位年屆 80 的老匠人。龍師傅跟何國標一樣,十多歲便入行,用自己的雙手養家活兒,「我賣過菜,去過紗廠做,最後決定去做木匠。」他坦言,成為木匠只為謀生,對比其他行業,木工是較容易而又富趣味的工作。同時,他亦同意何師傅的說法,認同木工一行已經沒落。當傢俱廠紛紛搬到內地,以往在本地製作的木傢俱變成內地進口,本地木匠自然丟掉生意。

現時,青春工藝定期與社區機構合作舉辦木藝工作坊,由龍師傅教授基本木工技巧。在黃昏的課堂,龍師傅會早早拉起厚重的捲閘,坐在舖外的藤椅等候學生,跟經過的街坊閒聊,打發時間。「一堂大概有 7 至 8 個學生,不過有時候他們報了名也不來。」說畢,並不見他露出失落的表情,似是早已習慣這些場景,或者毫不在意。青春木藝的工作坊內容簡單,以製作木板凳為主。他說這其實不難,只需先畫「發樣」(將稿件逐樣張印出來),然後「鋸木」、「刨木」,最後「入榫」(將一凹一凸的榫口位連起來,使木頭緊緊扣上)。龍師傅笑言有學生完成作品後去了旅行,那張已經「入榫」的木板凳仍未等到主人帶它回家。

掛在牆上的「青春工藝」4 字見證店鋪的歷史。
掛在牆上的「青春工藝」4 字見證店鋪的歷史。
青春工藝內放滿學員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小板凳。
青春工藝內放滿學員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小板凳。

 

90 後女生當全職木匠

石盾小木工於 2013 年成立,由兩個 90 後小妮子當家作主。創辦人潘映彤(Minnie)和陳曉彤(小童)二人投身木工行業純屬意外,「那時候想買一個木箱鼓,不過坊間現貨很貴,不捨得買,所以決定自己做一個。」於是,一個市價數千至上萬元的木箱鼓便引領二人踏上不平凡的道路,木藝對Minnie 和小童來說是一道橋樑,也是一個與客人交心的機會。

五臟俱全的小工場便是兩個小妮子實現理想的夢工廠。
五臟俱全的小工場便是兩個小妮子實現理想的夢工廠。

Minnie 和小童在香港浸會大學主修視覺藝術,她們的木工技術卻非師承母校,而是從外國網站自學所得。她們覺得用西方的技術會令製作過程更有效率,亦令學員更易掌握,「木工在外國很普遍,很多外國人都會在車庫裡自己做木工,只是在香港它就變成了很稀有的事情。」

雖然年紀輕輕且資歷尚淺,這兩個 90 後「鬥起木來」(製作木產品)卻有板有眼,不比傳統木匠遜色,吸引不少顧客青睞。「由於很多傳統木匠製造的都是很專門的東西,令不少人認為難以學習,因而卻步,不敢接觸。不過,好像一個木盒,其實並不難做,只要花時間就能學懂。」當人們發覺原來做木工的門檻不高時,便會樂意去跨出第一步。在年輕木匠眼裏,只有用不完的點子,沒有找不到的出路,「跟任何一樣自己喜歡的事情一樣,選擇去一輩子追隨是很自然的決定,我們並沒有比其他人犧牲得多來換取這份終生職業啊。」

雕刻木品時,小童會坐在勺輪(Spoon wheels)上固定木塊,方便工作。
雕刻木品時,小童會坐在勺輪(Spoon wheels)上固定木塊,方便工作。

梁美萍︰現時親手製作的反而矜貴

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助理教授梁美萍指,現時大多木製品都是在內地製作後運送到香港,「已經沒有人用手做木工,現在親手製作的反而矜貴。」大型家具品牌主導市場,「快、平、靚」(快捷、便宜、美觀)。已成為人們選擇家具的標準,即使本土的年輕人願意去學習木工,也敵不過市場淘汰,「在香港做木工難以生存。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踏輪起舞 另類藝術表演

政黨財務欠透明 立法規管存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