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學額回撥存漏洞 窒礙院校發展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早前公佈2016至2019年優配學額機制(學額回撥機制)結果,香港浸會大學(浸大)、嶺南大學(嶺大)等院校均失去部分第一年學士學位課程學額。當中浸大失去的學額數目更為8大院校中最多。教資會稱機制目的是為鼓勵院校定期檢討發展策略,從而提升院校的國際競爭力。然而,有教育界人士批評機制操控院校自主,衍生大學學科變得更單一等副作用,亦有大學學生會代表認為機制運作有欠公平,促請校方爭取廢除機制。

 

記者、攝影:冼康琳   編輯:黃金棋

 

學額回撥機制要求8大專上院校每3年回撥6%(嶺大為4%)學額,第一年資助學士學位學額予教資會,並提交學術發展建議書,競逐回撥的學額。自機制推出以來,院校已進行兩輪學額回撥。

 

機制不利「細校」 學生會爭取廢除

 

2012-2015年度,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及浸大各遭削減109及34個學額,前者全數失去所撥出學額,後者失去一半。在2016至2019年度,浸大及嶺大亦分別被削減52及22個學額。在過去兩輪學額回撥中,失去學額的多為規模較細、資源較少的院校。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會長馮偉華認為,機制對這些院校相對不利,「由於『細校』的教學資源及教學團隊較『老校』等遜色,令這些院校較容易被削減學額,造成學額萎縮。」而院校間的競爭並不對等,造成「貧者愈貧」的現象,規模較大或發展較成熟的院校獲得更多學額,令院校差異擴大。

 

香港浸會大學學生會長黃浚軒認為,學額回撥機制的評審準則有欠公平,符合社會及經濟需求的理工商科較容易達到審批準則,不利注重發展人文學科的院校。他以浸大作例子,在過往兩輪的學額回撥也失去第一年資助學士學位學額,問題或源於大學集中發展人文學科,而非機制希望院校發展的人力資源需求(例如:醫生、護士、教師、社工等)學科。他稱會向校方表達爭取廢除機制的訴求。

 

加劇教育商品化 院校殺科惹爭議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會長馮偉華指學額回撥機制影響院校自 主,減低院校的學術自由。(受訪者提供)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會長馮偉華指學額回撥機制影響院校自 主,減低院校的學術自由。(受訪者提供)

 

除了窒礙規模較細的院校發展外,馮偉華認為學額回撥機制令教育商品化的問題更嚴重,院校變成配合香港經濟產業發展而辦學。他表示,學額回撥機制以4項主要準則決定學額分配,其中一項為切合社會整體需要。「大學按機制的準則調整學術政策,但這些準則只會令院校迎合潮流辦學,辦學變成是投社會及政府所好。」馮擔憂高等教育在學額回撥機制下最終淪為提供人力資源的平台。

 

另外,當院校被削減學額後,需要自行調整學額分佈。浸大於2012-2015年度失去第一年資助學士學位學額後,就取消了物理學系的資助學士課程,改為開辦物理學系自資碩士課程,及提供物理副修。同時亦取消數碼圖像傳播資助學士課程,改為開辦媒體藝術專修課程。黃浚軒批評浸大的措施多此一舉,數碼圖像傳播資助學士課程與媒體藝術專修課程性質相似,取消學科,再開辦一個類近的學科做法令人費解。

 

浸大:機制合理 無需調整

香港浸會大學校長錢大康認為學額回撥機制行之有效,可以為 院校帶來良性競爭,暫時不需作調整。(受訪者提供)
香港浸會大學校長錢大康認為學額回撥機制行之有效,可以為 院校帶來良性競爭,暫時不需作調整。(受訪者提供)

學額回撥機制屢受批評,但香港浸會大學校長錢大康認為學額回撥機制合理,「現時6%的學額會在8大專上院校遊走,辦學比較優勝的院校取得較多學額是理所當然。」他否認機制不利浸大發展,他指浸大獲分配到高年級的學額有所增長,抵消失去的第一年資助學士學位學額。根據教資會數據顯示,在2014至2015年度,浸大獲分配的學士學位課程高年級學額總數為686個;而到2018至2019年度,學額則增至1231個,增幅達一倍。錢亦認為機制可為院校帶來良性競爭,無需調整。香港浸會大學傳訊公關處回覆指,由於浸大多數課程採用學院收生模式,同學修讀一年後才會選擇主修,因此機制對大學整體和個別課程收生方面的影響不大。

 

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認同須檢討學額回撥機制,表示機制削減大專院校學額令其未能妥善發展。他建議政府先暫停機制,再降低學額回撥比率及公開機制評審準則。教資會回應時指,教資會未來或會對學額回撥機制作出調整,但現時並未有調整機制的實質措施,並重申會充分諮詢各院校意見後,才定出新一輪學額回撥機制的細節。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社區規劃存爭議公民決策參與

新晉導演黃偉傑 用電影喚起社會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