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津貼教席二揀一 教育界難適應

政府於施政報告中提出,由下學年起,中學可選擇將現行的「高中課程支援津貼」及「生涯規劃津貼」轉為常額教席,預計可增加約1000個教席。香港中學校長會主席指政府常提出新政策,令教育界難以適應,無助紓緩教師壓力。
 
記者、攝影﹕陳正心 編輯﹕華鎧瑩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下稱教聯)去年底訪問453名入職3年或以下的教師,發現近7成教師每周工作超過51小時,近7成半教師反映工作壓力大。有中學校長及教師均認為,政府不應把津貼與增加常額教席變成二選一情況,無助學校推行生涯規劃,更難實踐紓緩前線教師工作壓力的政策目標。
 
合約教師待遇差 流失率高
 
香港準教師協會主席呂志凌成為合約教師已兩年,現於寧波公學任教中文科。他表示,合約教師通常每年與校方簽訂僱傭合約,容易對前景感到憂慮。年輕和新入職的教師流失率因此變得嚴重,寧願轉換到新環境尋找新機遇。「每年五月下旬才簽合約,若學校收生不足就意味自己有機會因資源不足而被裁員,心理上有很大壓力。」如有合約教師或教學助理的解僱原因與校內資源緊絀而非工作能力有關,新教師更感泄氣。呂指這些老師只可無奈接受,另覓學校甚至轉行。
 
呂坦言,現時準教師和年輕合約教師均士氣低落,主要因為薪酬和就職不穩定。許多新入職的教師持有教育學位,但合約教師的起薪點只參照文憑教師而非學位教師的薪級表,當中相差達數千元,令新人感到不公平。
 
教學人手不足 常額助教師投入工作
 
教聯副秘書長馮劍騰表示,不少教師除教學外亦要組織課外活動及參與學校行政工作等,令教師分身乏術。於大埔區一間中學教書逾7年,兩年前才成為常額教師的陳老師表示,剛入職的數年任教超過10班,至今工作時數仍維持每星期近60小時;成為常額教師後情況有改善,現只教七班,工時則略減至50多小時。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秘書長馮劍騰表示,教師除教學外亦要參與帶隊、組織課外活動、參與學校行政工作等,令教師不能專注教學。(攝影:陳正心)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秘書長馮劍騰表示,教師除教學外亦要參與帶隊、組織課外活動、參與學校行政工作等,令教師不能專注教學。(攝影:陳正心)

 

歐老師情況特殊,因該任教科目人手嚴重不足,成為常額教師後薪金反而下調。他強調,常額教席的價值在於可保障教師長期就業,更有退休金和公積金,良好的工作願景更能推動教師投入工作。歐亦同意,普遍中學的教學人手不足,有必要增加教師人手。

 

歐老師認為,政府把課程目標定得太高,增加教師壓力,當局應適時調整。(攝影:陳正心)
歐老師認為,政府把課程目標定得太高,增加教師壓力,當局應適時調整。(攝影:陳正心)

 

新政策掀矛盾 學校無所適從
對政府提出可將「高中課程支援津貼」及「生涯規劃津貼」轉為常額教席,香港中學校長會主席李雪英及教師表示,現時中學編制內的教師人數有必要增加,但不應要求學校於津貼和教席之間只選其一。任教九龍區一間中學逾13年的盧老師認為,政府於2014年推出「生涯規劃津貼」,原意為資助學校舉辦活動,協助中學生體驗不同的出路,「現時推行不夠兩三年,又讓學校可取消相關規劃,令教師都感到無所適從。」
 
李雪英表示,兩項相關津貼的用途廣泛,包括:購買生涯規劃服務、舉辦參觀及遊學團等活動,甚至用以聘請3至4位教學助理或合約教師。她擔心,新政策會打亂學校原本的財政規劃,甚至令部分非教學員工和合約教師失去職位。呂亦同意政府把「二選一」決定權交予學校管理層,可能會造成內部矛盾,令學校難以於財政津貼和教師待遇之間作出抉擇。
 
此外,李指當局對學校的指引並不清晰,新政策或會和現有政策有所矛盾。政府於2011年推行「自願優化班級結構計劃」,參加的200間中學需要於參與計劃六年起逐步退回超出編制的常額教席,變相未必能使用津貼增加教席。李雪英和馮劍騰均表示,希望政府於課程發展和人力配套方面可作出長遠規劃和檢討,而非每數年就提出新政策,令教育界難以適應頻繁改變。教育局回應指,參加「優化班級結構計劃」的學校將有關津貼轉為常額教席後,學校不會再獲發「高中課程支援津貼」,因此,以該津貼抵銷過剩教師的安排不再適用。「生涯規劃津貼」並不屬於指定可抵銷過剩教師的人手資源,因此,由「生涯規劃津貼」轉換的常額教席亦不會用於吸納過剩教師。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新晉導演黃偉傑 用電影喚起社會關注

獲光環後得失參半 「火爆姐」只求喚醒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