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無言感激 無言老師 ── 遺體捐贈計劃

【本報訊】「黃老師,我是首個解剖你的同學,但第一刀就劃錯了,真的很對不起,但我以後不會再犯同樣錯誤的了。」一名醫科生在心意卡上向他的無言老師表達謝意。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於二零一零年開始,推廣「無言老師」遺體捐贈計劃,以供醫學院解剖科之用。計劃不但能有助學生學習,亦令有心人能遺愛人間。

記者:黎婉嫻 編輯:薛敏清

「無言老師」捐贈計劃的發起源於一次「遺體荒」。解剖學是醫科生的必修科,而遺體就是學科必備的教材。香港兩所大學醫學院一直依賴食環署提供的無人認領屍體,作教學用途。中大解剖室主管陳新安憶述,一年半前學院開始出現遺體短缺問題。食環署當時決定,將無人認領的遺體用作試驗新焚化爐,此舉令學院接近半年沒有收到任何遺體。「我們十分驚慌,差點開不了學!」這次遺體荒令他和解剖室經理丁偉明及遺體防腐師伍桂麟決定,主動出擊,推廣遺體捐贈計劃。他們希望透過計劃打破一般人對解剖的誤解、製作更多標本供學科使用和訓練初級醫生。然而,這個計劃受到大眾支持,不在他們三人之「勤力」,而在一份「尊重」。

計劃獲支持 緩醫學院遺體短缺

一年半以來,不斷為了計劃,中大與不少團體合辦講座、參觀活動,成效顯而易見。截至2012年計劃登記人數已達530名,而去年亦收到14具捐贈的遺體,為歷年最多。現有的遺體不但足夠應付「雙軌年」學生增加,更足夠下學年使用。陳新安指,反應超乎他們預料,每次講座後都有不少市民查詢,特別是老人家,「他們並非我們想像中守舊,更會主動填寫表格給我們。」丁偉明表示,曾經有一對老夫婦,不但一同簽署遺體捐贈卡,更主動塞了一張五千元的支票給他們,說要自行支付火化費用,令他們十分感動。

為長者處理身後事 免其後顧之憂

在「無言老師」計劃中,大學會負責捐贈者的身後事,因此火化、紙棺木、運輸費用都由大學支付,整個支出約需四千元。丁偉明指出,身後事的服務成為了不少獨居長者參與這計劃的關鍵原因。根據現今政策,獨居長者的遺體會先安放在公眾殮房,若遺體三個月內無人認領,當局只會給予其一個編號後埋葬,並不會為他們立墓碑。丁反映,不少獨居長者對此做法不放心,很擔心政府會不善處理自己的遺體。相比之下,大學為參加者處理身後事,令他們放心得多。陳新安更希望,在日後能安排學生參與捐贈者的喪禮,以表敬意。

心意卡──尊重生命

「無言老師」與一般器官捐贈計劃不同,較著重學生對遺體的尊重。陳新安指尊重乃醫科教學重點,醫科生必須學懂如何尊重生命。在每個學期的第一課,學生都會為遺體默哀一分鐘;學期末當「無言老師」完成任務時,學生都會寫心意卡給他們,卡會及後交給家屬或隨遺體火化。就讀中文大學醫學院二年級的伍同學認為追思儀式和撰寫心意卡的舉動能表達他們對遺體的尊重。陳新安指出,希望透過以上儀式教導學生尊重生命,更而進一步學會醫生對待病人應有的態度。

已簽遺體捐贈同意書的崔慧雯,最初在雜誌上看到有關「無言老師」計劃的報導,深受參與計劃捐贈者感動,於是馬上致電查詢計劃詳情。她覺得計劃理念和解剖室人員的誠意打動了她,「他們會尊稱遺體為老師,亦會有追悼儀式及心意卡,絕對感受到他們對遺體的尊重。」她毅然下定決心簽寫同意書,家人亦對她的決定表示支持。

生前宜與家人多溝通

然而,並非每位家屬都能明白捐贈者的心意。丁偉明指出,現時捐贈同意書並無任何法律效用,最終捐贈與否都由家屬決定。曾經有家屬在捐贈者死後反對捐出其遺體,醫學院對此亦無能為力。因此丁呼籲捐贈者應在生前多與家人溝通,令他們明白自己的決定,避免上述情況出現。

副稿:解剖之迷思

解剖學一向予人陰森可怕的感覺,大學醫學院更是鬼故的「必有」場景,遺體防腐師伍桂麟指就連醫學院的職員都對解剖室卻步。他更笑言入行多年都聽過不少對遺體的謠傳,例如學生之間流傳學院多年解剖用的遺體都是從印度買回來的。他指遺體的膚色在防腐過程會變深,而且印度屬發展中國家,令不少學生都相信這傳說,認為印度人會為錢出賣遺體。但據他所知,中大從沒有對外購買遺體,只是同學們「想像力太豐富」。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新報人 2012-13

馬屎埔村: 東北發展下,掙扎求存的本土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