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公民教育

社政

中學學生會認受性低 欠實權 難助實踐公民教育

  • 新報人
  • 記者:梁浩揮編輯:陳菀雩
  • 2018-04-26

公民教育課程旨在提升學生對社會時事的關注及公民意識,並裝備學生面對社會不同議題。現時中學主要透過通識教育課傳授公民概念,有學者則指出,學生會是學生在校內實踐公民概念的唯一途徑。惟有學生指中學學生會缺乏影響力,只淪為活動搞手,未能參與校政討論;且有學校提倡「去政治化」,令學生會推行公民教育的效用減低。 選舉拼人脈 學生會欠認受淪「活動搞手」 佛教茂峰法師紀念中學的學生會候選內閣曾因政治立場而遭校方打壓,學生組織「學生動源」召集人鍾翰林為該內閣候選幹事。他指參選期間,有老師阻止他與同學於校內派發宣揚香港獨立的傳單,並提醒他不應將政治帶入校園,「甚至有老師在票站呼籲學生不要投票給我的內閣。」他所屬的 …

專題

公民教育愛國化 或淪翻版國教

港府在2012年意圖強推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結果引起十二萬人佔領政總。雖然政府最後擱置計劃,國民教育並沒因而消失,反而在「公民教育」的糖衣包裝下繼續進行。公民教育委員會設有國民教育小組,負責資助和宣傳國民教育的活動,名義上向學生推廣國民意識,實質上派發予中小學的教材只「報喜不報憂」,甚少提及中國負面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