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六四

社政

港大學生洗刷國殤之柱悼六四 學生會會長:不會輕易放棄傳統

  • 新報人
  • 記者:王愷澄編輯:林穎茵
  • 2021-06-04

六四32週年,港大學生會今日按照傳統「洗刷國殤之柱」。面對各種六四悼念活動被禁,港大學生會會長郭永皓表示不會輕易放棄傳統,又話六四真相不斷被淡忘,更加要守護真相,堅持舉行活動。有到場參與的學生表示,今年參加活動會有所擔心,但「該做的都會繼續做」。 港大學生會按每年慣例「洗刷國殤之柱」,以悼念六四事件的死難者。活動開始前,先由會長郭永皓讀出宣言,他重申活動的目的是守護六四真相、悼念死難者,及教育港大同學港大的歷史,之後他帶領出席的同學,為遇難者默哀一分鐘,及後開始洗刷國殤之柱。至於,另一悼念活動「重髹太古橋」,就因天雨關係,今日不會舉行,順延一星期。 今年六四的悼念活動相繼被禁,「洗刷國殤之柱」 …

社政

王丹:維園燭光熄滅人心不滅 港人要堅持不要放棄

  • 新報人
  • 記者:王愷澄編輯:林穎茵
  • 2021-06-04

六四32週年,警方再以疫情為由,不批准支聯會在維園舉行六四燭光晚會。燃點了三十年燭光再次被禁,當年八九民運的學生領袖之一王丹,對此結果「不意外」,但相信只要有人記得八九年的六四,真相就不會被埋沒,又勉勵港人即使面對打壓,都不要絶望、不要放棄。 三十年燭火成精神支柱 打壓變成激勵 自1990年起,支聯會每年都會在維園舉行燭光晚會,悼念六四。王丹指晚會可視作是八九民運另一種形式的延續,看見六四沒有被遺忘,成為他堅持下去的動力,形容維園的燭光是他最重要的精神支柱。而今年維園未能再次見到燭光,王丹坦言一點也不意外,他說:「香港已進入政治的黑暗期,自國安法實施以後,中共已經下定決心,不允許香港再出現任何 …

社政

支聯會:維園燭光不是唯一方式 市民可六四當日在全港亮起燭光

  • 新報人
  • 記者:潘明卉編輯:林穎茵
  • 2021-06-03

明日(4日)是「六四」三十二週年,亦是《國安法》通過後的首個「六四」。警方繼去年再次以疫情為由,反對支聯會舉辦六四遊行和維園燭光晚會。支聯會表示,燭光晚會是過去三十年最成功的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望市民力所能及、安全地悼念六四,令燭光每年都能延續下去。   疫情不能永遠作為禁止的原因 明年會繼續申請遊行集會 早前支聯會就警方反對六四遊行及維園燭光晚會提出上訴,最終遭駁回。支聯會常委盧偉明對此表示,警方或特區政府不能永遠用疫情作為原因去禁止或反對。支聯會明年會繼續申請遊行集會,他有信心在未來可以重返維園。     盧偉明又指,《公安條例》針對的是遊行和集會,其他悼 …

港聞

林鄭月娥:「結束一黨專政」口號是否違法難由特首回答

  • 新報人
  • 記者:盧芍霖編輯:王春媚
  • 2021-06-01

本周五是六四事件32周年,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今早行政會議前見記者,被問到是否依然認同前中聯辦主任王志民所講,「結束一黨專政」口號是偽命題,林鄭月娥表示,過去兩、三年發生很多事,國安法實施後對香港有很大影響,不能夠假設社會沒有產生任何變化,又指問題複雜,難以「是」或「否」回答,相關情況應交由執法機關及司法機關負責。 她重申,根據基本法,香港是中國不可分離的一部分,同時享有高度自治,但是直轄中央管理,不存在可做違反國家憲法的事。她指根據《國安法》任何人組織、策劃、實施或參與實施以非法手段顛覆國家政權,即屬犯罪。 林鄭月娥又指,港區國安法將於月底實施一周年,到時將要向中央提交報告,但受法律所限,報告不 …

人物

讜論侃侃廿五載,不折他錚錚鐵骨──專訪練乙錚

  • 新報人
  • 記者:鍾梓儀編輯:鍾卓瑜
  • 2017-06-26

他一頭白髮、瘦削身型,散發著儒雅的書生氣;雖不識武功,但飽讀中外詩書,用筆桿子批判政權。 讀經濟學出身的他,曾任教經濟學, 後獲邀加入《信報》,歷任總編輯、 社評主筆、特約評論員, 在紙上月旦時事廿五年,德高望重,人前人後獲敬稱「練總」。 曾進政府「熱廚房」謀事,卻終不得志,毅然出走外地數年, 回流後繼續筆耕,文章多番得罪權貴,後來更被《信報》封筆 —— 一副金絲眼鏡、一支健筆,見證了主權移交前後香港的風風雨雨。 秉筆直書 無懼四面樹敵 去年 8 月,練總接獲《信報》編輯部電郵通知,因經濟理由終止其專欄。輿論一 片譁然,有《信報》同事組成「抗議集團」 練乙錚關注組,替他向老總郭艷明抱不平、 討 …

六四26年 維園晚會增本土元素

  • 2015-06-05

六四事件踏進第二十六個年頭,燭光再次照遍整個維園。支聯會宣佈約有13萬5千人出席,少於去年的18萬人,是自2009年來最少人參與的一年;而警方則指高峰時有4萬6千人出席。作為雨傘運動後的六四晚會,面對著年青一代對「建設民主中國」綱領的爭議,晚會少唱了傳統的民運歌曲,改以「撐起雨傘」一曲作結。有冒險出席晚會的內地研究生表示,香港人毋需承擔建設民主中國的責任。他又指今年的晚會比其2012年參與時較冷清,氣氛不如當年。

專題

六四燭光 民主路現分岔 突顯港人身份認同轉變

六四晚會的燭光照亮維園25年,但近年部份香港人杯葛支聯會活動,甚至有本土派另起爐灶,2013年開始於尖沙咀舉行「香港人六四集會」,認為香港要民主,就必須與中國割裂。六四紀念活動踏入第26年,港人在經歷雨傘運動後,本土意識急遽提升,身份認同的轉變影響對六四的態度。縱使各派在平反六四的理念及行動上存在分歧,但有時事評論員認為各派爭取民主的心同出一轍,民主燭光永不熄滅。

專題

親歷六四 用筆與畫面紀實

廿六年前,一場政治運動在北京如火如荼地進行,轟動全國;然後在一夜之間,市面回恢復平靜。六月四日是中國最大的禁忌,對內地而言,它如同平常之日;對香港一班新聞從業員及攝影師來說,當時的每一幕仍歷歷在目。廿六年前的商業攝影師謝明莊、攝影記者黃勤帶、記者陳天權及電視台攝影師王方寧毅然赴京,拿起鏡頭或執起筆,親手記下民運的起伏。

專題

師生勿忘六四栽種民主廿六載

每年六四集會,悼念六四亡靈的星星之火由一枝枝的蠟燭傳遞開去,照亮整個維園。廿六年過去,不少曾經歷六四的教師仍在校園裡教導學生六四的歷史真相,點燃下一代的燭火。

專題

面向中華立足本土 一代人的兩種六四價值

一九八九年春夏之交,北京天安門前的一場民主運動在軍隊鎮壓下結束,人潮散去,遺下血腥和煙硝味;另一邊廂,香港人打破一貫的沉默,發起大規模的遊行聲援運動。十年人事幾翻變,曾幾何時,出席六四燭光晚會悼念死難者是一件平常事;今日的新一代對身份認同產生懷疑,更出現「六四與我何干」的聲音。二十六年過去,新一代年輕人如何定義六四?張秀賢,中文大學學生會前會長,認為六四的歷史不能被抹掉,堅信其對本土的意義重大而久遠;張崑陽,浸會大學學生會外務副會長,明言「保住香港」比「建設民主中國」更為重要。